一、 沉默的杀手: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(NAFLD) —— 肝脏在悄悄变“胖”
定义与现状: 肝脏脂肪堆积 > 5%,排除过量饮酒等其他原因。全球及中国发病率激增,成第一大慢性肝病,与肥胖、糖尿病、代谢综合征流行密切相关。
疾病谱:
单纯性脂肪肝 (肝细胞脂肪变) 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(NASH,伴炎症和肝细胞损伤) → 肝纤维化 → 肝硬化 → 肝癌。
为何“沉默”? 早期通常无症状!部分人可能有疲劳、右上腹轻微不适。常在体检超声发现肝功能异常(转氨酶升高)或肝脏回声增强时查出。
高危人群:
肥胖(尤其腹型肥胖)、2型糖尿病、高脂血症(尤其甘油三酯高)、高血压。
代谢综合征患者。
快速减肥、营养不良、某些药物(如激素)使用者。
诊断:
超声: 常用初筛手段。
血液检查: 肝功能、血脂、血糖、胰岛素抵抗指标(如HOMA-IR)。
Fibroscan (瞬时弹性成像): 评估肝脏硬度和脂肪变程度。
肝活检: 金标准,判断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,但为有创检查。
治疗与管理:没有特效药!生活方式干预是核心!
减重: 最有效! 减轻体重5-10%能显著改善脂肪变,10%以上可能逆转纤维化。强调循序渐进(每周减0.5-1kg)。
饮食: 低糖(尤其果糖饮料/加工食品)、低脂(尤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)、高纤维(蔬菜、全谷物、豆类)、优质蛋白(鱼、禽、豆制品)、控制总热量。地中海饮食模式被推荐。
运动: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车)+ 2次抗阻训练。减少久坐。
控制合并症: 严格管理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。
谨慎用药: 避免肝毒性药物。某些药物(如维生素E - 特定人群、吡格列酮、GLP-1受体激动剂)可能有益,但需医生评估处方。
戒酒!
二、 喧嚣的益生菌:肠道菌群与益生菌——别被营销带偏了节奏
肠道菌群: 人体“第二基因组”,数量庞大,种类繁多,与消化、免疫、代谢甚至情绪密切相关。平衡是关键。
益生菌定义: 当摄入足够数量时,能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。
益生菌的作用(有明确证据支持的):
预防/辅助治疗抗生素相关腹泻。
改善某些感染性腹泻(如病毒性胃肠炎)。
改善 部分 肠易激综合征 (IBS) 症状(如腹胀、腹痛,对便秘或腹泻型可能有效,但菌株特异性强)。
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(维持缓解期,特定菌株如VSL#3或某些大肠杆菌株)。
可能有助于改善婴儿肠绞痛、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早产儿)、辅助治疗乳糖不耐受。
常见误区与理性看待:
“万能论”: 益生菌不是万能神药!对大多数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癌症)的预防或治疗作用证据有限或不充分。
“菌株不重要”: 益生菌的作用高度依赖于菌株! 不同菌株(甚至同种不同株)功效差异巨大。购买需看清具体菌株号(如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)。
“活菌数越多越好”: 保证足够数量是基础(通常>10^9 CFU/天),但并非越多越好,关键看特定菌株的有效剂量。
“酸奶/饮料=有效益生菌”: 很多产品含糖量高,活菌数量不足或菌株未经严格验证其功效。
安全性: 绝大多数益生菌对健康人群安全,但免疫缺陷、危重病人等特殊人群需谨慎。
维护肠道健康的根本之道:
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“食物”(益生元): 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豆类、坚果。
多样化饮食: 丰富食物种类,滋养不同菌群。
发酵食品: 酸奶(无糖)、奶酪、泡菜、豆豉等含天然益生菌,但功效菌株和数量可能不稳定。
慎用抗生素: 只在必要时使用,遵医嘱足疗程,避免滥用破坏菌群。
管理压力、充足睡眠、适度运动。
总结: 脂肪肝无声需早查,减肥运动饮食是良方;益生菌喧嚣莫盲从,菌株功效证据要看清。肠道平衡靠“养”不靠“补”,健康生活才是硬道理!
声明: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,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,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,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