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。它非常普遍,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。其特点是病程长,症状可能反复或迁延。
核心病因:
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: 这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病因。超过80%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。这种细菌能定植在胃黏膜表面及黏液层下,释放毒素和酶,破坏胃黏膜屏障,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。
自身免疫因素: 较少见。患者体内产生攻击自身胃壁细胞的抗体,主要损伤胃体部的泌酸腺,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甚至缺失(A型胃炎),常伴随恶性贫血。
化学性损伤:
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 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,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,损伤黏膜。
胆汁反流: 十二指肠内的胆汁、胰液等反流入胃,破坏胃黏膜屏障。
长期酗酒、吸烟。
其他因素: 年龄(黏膜自然退行性变)、长期精神紧张、饮食不规律、喜食过热或粗糙食物等可能作为诱因或加重因素。
常见表现:
慢性胃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,且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不一定平行。许多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。
消化不良症状: 上腹部不适、隐痛、饱胀感(尤其在餐后)、嗳气、早饱感、食欲不振等。
少数情况: 可能有反酸、烧心、恶心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能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出现贫血(乏力、头晕、面色苍白)、舌炎、神经症状等。
体征: 通常不明显,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。
诊断与分型:
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。内镜可直观观察黏膜情况(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出血点、萎缩、肠化生等),活检是判断炎症程度、萎缩、肠化生、异型增生(癌前病变)及检测Hp的金标准。根据病理变化主要分为:
非萎缩性胃炎(旧称浅表性胃炎): 炎症局限于黏膜浅层,腺体结构完整。
萎缩性胃炎: 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,常伴随肠上皮化生(肠化生)和/或不典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。萎缩和肠化生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。
治疗与管理:
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、缓解症状、改善胃黏膜炎症、延缓进展(尤其对于萎缩性胃炎)。
根除幽门螺杆菌: 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(尤其是活动性炎症、萎缩、肠化生、有胃癌家族史、需长期使用NSAIDs者),强烈推荐根除治疗。通常采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(两种抗生素+质子泵抑制剂+铋剂),疗程10-14天。
对症治疗:
抑酸药(PPI或H2RA): 适用于有反酸、烧心或上腹痛症状者。
促动力药: 适用于以上腹胀、早饱、嗳气为主要症状者。
黏膜保护剂: 有助于修复损伤的胃黏膜屏障。
助消化药: 对食欲不振、腹胀者可能有帮助。
恶性贫血治疗(A型胃炎): 需补充维生素B12。
去除损伤因素: 停用或避免长期大量使用NSAIDs(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护剂);戒烟限酒;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;规律饮食。
随访: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,尤其是伴有中-重度肠化生或异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者,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,监测病变变化,早期发现癌变。
慢性胃炎的管理重在病因治疗(特别是根除Hp)和健康生活方式。对于有癌前病变者,定期内镜随访至关重要。
声明: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,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,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,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