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感觉胃不舒服时,常会听到“慢性胃炎”这个词。它极其常见,但您真的了解它吗?本文将带您快速读懂这个困扰许多人的胃病。
一、什么是慢性胃炎?
简单来说,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长期、持续性炎症。如果把胃黏膜想象成一片肥沃的“草地”,慢性胃炎就像是这片草地长期处于一种“亚健康”的贫瘠状态,时而水土流失,时而被害虫啃噬,导致其结构和功能慢慢受损。
它与急性胃炎(突如其来、症状剧烈)和胃溃疡(胃壁出现破损的“坑”)不同,慢性胃炎更像一个潜伏的“慢性子”,病程长,症状时好时坏,容易被忽视。
二、主要病因:两大“元凶”
幽门螺杆菌感染(首要凶手)
这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元凶,约80%-90%的慢性胃炎都与它有关。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强酸胃液中生存的细菌。它定居在胃黏膜上,分泌毒素,持续破坏胃黏膜的屏障,引发慢性炎症。它是明确的致癌原,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自身免疫因素(内部叛军)
这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因。身体的免疫系统“出错”,产生了攻击自身胃壁细胞的抗体,导致胃黏膜受损,特别是分泌胃酸的壁细胞受损,可引起胃酸减少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,甚至导致贫血。
其他常见诱因(帮凶)
不良饮食: 长期三餐不规律、喜食辛辣油腻、过度饮酒、爱喝浓茶咖啡。
药物损伤: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阿司匹林、布洛芬)可损伤胃黏膜。
年龄因素: 随年龄增长,胃黏膜血流变差,修复能力下降,更易发病。
精神压力: 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会影响胃酸分泌和黏膜血流。
三、身体发出的“警报”信号
慢性胃炎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,很多人甚至没有明显症状。常见信号包括:
上腹部不适: 饱胀、隐痛、灼痛,没有规律。
消化不良: 餐后饱胀、嗳气、反酸、恶心。
食欲不振: 感觉不到饥饿,吃一点就饱。
其他: 严重者可能出现消瘦、贫血(乏力、头晕)等。
重要提示: 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严重程度。切勿因症状轻微而掉以轻心。
四、诊断与治疗:科学应对是关键
1. 如何诊断?
胃镜+病理活检: 这是诊断慢性胃炎的“金标准”。医生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状况,并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,可以明确炎症程度、类型(如萎缩性胃炎、肠上皮化生等),并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。
2. 如何治疗与调理?
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、缓解症状、促进黏膜修复、预防癌变。
根除幽门螺杆菌: 如果检测为阳性,必须进行标准“四联疗法”根除治疗。这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一步。
保护胃黏膜: 使用硫糖铝、胶体果胶铋等黏膜保护剂。
对症治疗:
反酸、烧心——用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)或H2受体拮抗剂。
生活与饮食调理(养胃核心):
饮食温和: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面条、蒸蛋、熟软的蔬菜。烹饪以蒸、煮、炖为主。
习惯良好: 定时定量、细嚼慢咽、少食多餐(一日三顿可改为五到六顿,每餐七分饱)。
严格忌口: 戒烟限酒,避免辛辣、生冷、过硬、过烫的食物及浓茶、咖啡。
心情愉悦: 减轻精神压力,保证充足睡眠。
五、特别关注:会癌变吗?
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绝大多数慢性胃炎不会癌变。但有一种类型需要高度警惕——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,这被认为是“癌前病变”。但这不等于癌症!它只是一个警示信号,意味着您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治疗和定期(通常每年)复查胃镜,密切监测,从而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中。
面对慢性胃炎,战略上要藐视,战术上要重视。无需过度焦虑,但务必通过科学诊断明确病因,坚持规范治疗,并持之以恒地做好生活调理,您的胃才能长治久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