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偶尔感觉上腹隐隐发胀、饭后不适,或莫名打嗝?这些细微的“胃部抗议”,很可能指向浅表性胃炎——慢性胃炎中最常见、最轻的类型。它意味着炎症主要影响胃黏膜最表层,尚未伤及深层腺体。虽然相对轻微,但它是胃部健康亮起的“黄灯”,值得认真对待。
谁在惹麻烦?主要病因
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: 核心“推手”。这种细菌粘附在胃黏膜表面,释放毒素损伤保护层,引发炎症。多数患者可检出。
不良习惯: 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、爱吃辛辣油腻烫食、饮食不规律、暴饮暴食、精神高压等,反复刺激削弱胃黏膜。
某些药物: 长期服用止痛药(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)、某些抗生素等,可能刺激或损伤胃黏膜。
胆汁反流: 十二指肠消化液反流入胃,其中的胆汁酸刺激胃黏膜。
别忽视胃的“小声抱怨”
症状通常轻微,甚至无症状。可能表现为:
上腹不适:隐隐作痛、闷胀、灼热感(烧心),尤其在饭后。
消化不良:早饱(吃一点就饱)、饭后饱胀、频繁打嗝(嗳气)、偶尔恶心。
反酸:感觉酸水反流到喉咙或口腔。
其他:可能食欲减退、口有异味。
看清问题:诊断是关键
仅凭症状无法确诊。医生需要:
胃镜检查及活检(金标准): 内镜直接观察胃黏膜,可见充血、水肿、粗糙,有时有糜烂或出血点。取少量组织活检,在显微镜下明确炎症程度、类型和有无Hp感染,并排除更严重疾病。
幽门螺杆菌检测: 胃镜活检时可检测,或选择无创的呼气试验、粪便抗原检测。
积极应对:修复表层,阻断进展
目标是去除病因、缓解不适、促进修复、防止向深层发展。
根除病因是核心:
根除幽门螺杆菌: 若Hp阳性,强烈推荐“四联疗法”(强效抑酸药+两种抗生素),疗程10-14天。务必遵医嘱完成全程,即使症状消失,这是成功关键。
调整生活: 立即戒烟限酒。避免辛辣、过烫、油腻、油炸食物。规律三餐,细嚼慢咽,七八分饱。
审视药物: 咨询医生评估伤胃药物(如止痛药)的必要性。必须使用时,需加用胃黏膜保护剂。
缓解症状:
抑酸药: 如奥美拉唑等,减轻烧心、疼痛,助黏膜修复。
胃黏膜保护剂: 如铋剂、硫糖铝等,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,隔绝刺激,促进修复。
促动力药: 如多潘立酮等,缓解饱胀、嗳气。
日常养护:筑好胃的防护墙
温和饮食: 规律进食,细嚼慢咽。选易消化食物(米饭、面条、粥、软烂蔬菜、蒸鱼、蛋羹、嫩肉)。避免生冷、坚硬、粗纤维过多食物及浓茶、咖啡、碳酸饮料。
远离烟酒: 明确刺激物,务必远离。
管理压力: 保证充足睡眠,尝试散步、瑜伽等放松方式,避免长期紧张焦虑。
规律作息: 避免熬夜。
遵医嘱复查: 治疗后(尤其根除Hp后)按医生建议复查(如呼气试验)。即使无症状,也应关注胃健康。
关键警示:及时干预很重要
浅表性胃炎虽轻,预后好,但不可掉以轻心。最大风险在于:如不干预(尤其放任Hp感染),炎症可能持续,少数情况下向更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发展,后者与胃癌风险增加相关。
因此,积极根除Hp、改善生活方式、规范治疗症状并做好随访,是阻断炎症进展、守护胃健康的关键。及早重视这“表层警报”,胃才能长久舒适。若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明确诊断。
声明: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,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,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,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