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经常感到胃胀、胃痛、反酸?当心,这可能是身体里一个“隐形房客”——幽门螺旋杆菌在作祟。它不仅是多种胃病的“祸根”,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。今天,就带大家全面认识这个藏在胃里的“健康杀手”。
一、认识元凶: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?
幽门螺旋杆菌(Hp)是一种唯一能在我们人体胃的强酸性环境中存活的细菌。它身形螺旋,带有鞭毛,能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,牢牢“定居”在胃壁上,并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,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。
感染普遍吗?
非常普遍。 在我国,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%-60%,这意味着近半数中国人体内可能携带这种细菌。它主要通过“口-口”、“粪-口”途径传播,共餐、亲吻、接触不洁水源和食物等都是常见的传播方式。
二、身体发出的“警报”:感染后会诱发哪些不适?
大多数感染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,但细菌在体内长期“搞破坏”,会引发一系列胃部乃至全身的不适反应。
1. 消化道核心症状(最常见)
上腹部疼痛与不适: 这是最典型的信号。常表现为隐痛、胀痛、烧灼痛,尤其在空腹时加重,进食后可能有所缓解。
饱胀与嗳气: 饭后即使只吃了少量食物,也感觉腹部饱胀,像食物久久不消化。并伴有频繁的嗳气(打嗝),但无法缓解饱胀感。
反酸、烧心: 细菌破坏胃黏膜,导致胃酸分泌紊乱,胃酸容易反流至食管,引起胸口灼热感(烧心)和反酸。
食欲减退与消瘦: 由于胃部持续不适,消化功能减弱,会导致食欲不振,长期可能造成营养吸收不良和体重下降。
2. 口腔与口气异常
顽固性口臭: 幽门螺旋杆菌可在牙菌斑中生存,其产生的硫化物会直接导致顽固性、难以清除的口臭。这种口臭并非源于口腔卫生问题,刷牙漱口也无法根除。
3. 非特异性症状(易被忽略)
恶心、呕吐: 尤其在急性感染期或胃炎活动期,可能出现恶心感,甚至呕吐。
贫血: 长期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,影响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,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,表现为乏力、头晕、面色苍白。
三、长期感染的严重后果:不仅仅是“不舒服”
如果对上述警报视而不见,任由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里“肆意妄为”,它可能从一个小麻烦,演变成大问题。
慢性胃炎: 几乎所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。
消化性溃疡: 约15%-20%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,表现为规律性的上腹痛。
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: 长期炎症会导致胃黏膜萎缩,部分细胞被肠型细胞替代(肠化生),这被称为 “癌前病变”。
胃癌: 幽门螺旋杆菌是公认的I类致癌原,是导致胃癌最重要的、可控的危险因素。根除Hp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。
四、科学防治:如何应对这个“隐形房客”?
1. 如何检测?
目前最常用、最准确的方法是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。这种方法无痛、简便、准确率高,吹口气即可完成。此外,还有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、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。
2. 是否需要治疗?
并非所有感染者都必须治疗。 但根据《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控指南》,以下人群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:
有消化性溃疡史者;
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者;
有胃癌家族史者;
患有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、糜烂或肠化生者;
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阿司匹林)者;
有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者;
有一系列上述不适症状,且希望根除者。
3. 如何治疗?
目前主流采用 “四联疗法” ,即服用两种抗生素+一种质子泵抑制剂(强力抑酸药)+一种铋剂,疗程通常为10-14天。切记: 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不可自行购买服用,以免产生耐药性。
4. 如何预防?
提倡分餐制: 聚餐时使用公筷、公勺。
注意饮食卫生: 不喝生水,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。
良好卫生习惯: 饭前便后彻底洗手。
避免口对口喂食: 尤其不要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婴幼儿。
定期消毒碗筷: 餐具定期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。
幽门螺旋杆菌虽小,却是个不容忽视的“健康钉子户”。关注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,主动筛查,科学防治,是守护胃健康的关键一步。从今天起,养成文明就餐好习惯,别给幽门螺旋杆菌可乘之机!
健康小贴士: 根除治疗后,应至少间隔4周后复查呼气试验,以确认是否成功根除。
免责声明: 本文仅为科普信息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。如有相关症状,请及时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