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城市
微信小程序

百度小程序

微信公众平台

洛阳新里程医院肠胃镜|看胃病|无痛肠胃镜检查|胃镜肠镜|消化科
7*24小时服务热线:
0379-66689995
健康科普

肠道总闹脾气?可能是“肠易激综合征”在作怪!

作者:创始人 日期:2025-08-02 人气:73

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些困扰?

肚子痛或胀气,排完便就好些?

腹泻和便秘交替“值班”?

大便形状像羊粪球或者稀水样?

明明不舒服,去医院检查(肠镜、验血等)却一切正常?

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,持续超过半年,那你可能遇上了消化科最常见的“功能性疾病”之一——肠易激综合征(IBS)。

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(IBS)?

简单说,就是你的肠道本身没有器质性病变(如炎症、溃疡、肿瘤),但它的“工作状态”出了问题,变得特别敏感和“不协调”。可以想象成肠道的“神经系统”和“肌肉”配合失调了。


为什么肠道会“闹脾气”?诱因复杂多样

IBS 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就像一个“触发组合”:


肠道感觉过敏: 肠道神经对正常的蠕动或轻微胀气都过度敏感,把普通信号放大成了“疼痛警报”。


脑-肠轴失调: 大脑和肠道通过神经、激素紧密沟通。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会通过这个“热线”显著影响肠道功能(比如蠕动过快导致腹泻,过慢导致便秘)。


肠道动力异常: 肠道肌肉收缩可能变得不规律、过强或过弱,导致食物通过速度异常。


肠道菌群变化: 肠道内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(菌群)构成一个复杂生态。这个生态平衡被打破,也可能参与 IBS 的发生。

感染后触发: 部分患者在经历一次严重的肠道感染(如细菌性胃肠炎)后,即使感染清除,肠道功能却未能恢复正常,发展成 IBS。


食物不耐受: 某些食物成分(如高 FODMAPs 食物中的短链碳水化合物、乳糖、麸质等)可能诱发或加重部分 IBS 患者的症状。


IBS 的特点:查无实据,却有真不适

核心特点: 反复发作的腹痛,且腹痛与排便相关(排便后缓解或加重),并伴随排便习惯(次数、性状)的改变。


关键前提: 必须经过医生检查(通常需要肠镜等),排除了炎症性肠病(如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)、肠癌、乳糜泻等器质性疾病。

分型: 根据主要排便症状分为:腹泻型(IBS-D)、便秘型(IBS-C)、混合型(IBS-M)、不定型(IBS-U)。

如何与“闹脾气”的肠道和平共处?

IBS 目前尚不能完全“根治”,但可以有效管理,目标是控制症状,改善生活质量。管理策略强调个体化:

生活方式调整:

压力管理: 至关重要!规律作息、充足睡眠、放松训练(如冥想、瑜伽)、心理咨询/认知行为疗法都可能显著改善症状。

规律饮食: 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。


饮食调整:

识别并避免触发食物: 记录“饮食-症状日记”帮助发现可疑食物(常见如辛辣、油腻、生冷、产气食物、特定不耐受成分)。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尝试 “低 FODMAP 饮食” 是常用有效方法(需专业指导,不宜长期严格限制)。

增加膳食纤维(尤其便秘型): 循序渐进,选择可溶性纤维(如燕麦、奇亚籽),并保证充足饮水。

药物治疗(需医生处方):

针对主要症状选择药物,如解痉药(缓解腹痛腹胀)、止泻药(腹泻型)、促动力药/缓泻药(便秘型)、调节肠道菌群药物、低剂量抗抑郁药(调节脑-肠轴)等。


重要提示:别忽视“报警信号”

虽然 IBS 是功能性问题,但出现以下“报警信号”时,务必及时就医复查,排除其他严重疾病:

年龄 > 40-50 岁新发症状

不明原因体重下降

便中带血或黑便

夜间被腹痛/腹泻惊醒

持续发热

贫血

有结直肠癌家族史

 肠易激综合征(IBS)是肠道功能紊乱的常见表现,虽“查不出毛病”,但痛苦真实存在。理解其功能性本质,通过个体化的压力管理、饮食调整和必要药物治疗,大多数人可以有效控制症状,与肠道达成“和解”,重获舒适生活。如有疑虑或症状变化,请务必咨询专业消化医生

声明:本材料仅供科普,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!

0
0